中新網2月13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13日刊文稱,解決中日關係的根本路徑在於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中日關係正在面臨著風雨。但是,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文章摘編如下:
  2010年10月,中日在釣魚島海域發生撞船事件,日本第一次憑藉所謂的“國內法”逮捕了中國船長。2012年9月,日本民主黨政權的野田佳彥首相悍然宣佈對釣魚島實施所謂的“國有化”。2013年12月,日本自民黨政權的安倍晉三首相冒天下之大不韙親自參拜靖國神社。
  中日關係,你到底怎麼了?
  中國和平崛起令日本無法接受
  中日兩國民眾犧牲了幾千萬生命換來的和平,真的要重新毀於戰火?中日兩國老一輩政治家憑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大局觀構築的兩國關係的基礎,真的會在日本戰後新生代政治家手中被摧毀?造成今天中日關係“對立”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
  回望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亞洲歷史上還是在亞洲地域上,從來都沒有出現過“兩強並存”的局面。當大唐“詩仙”李白“半口可以吹出一個盛唐”的時候,鄰國日本派出的是一批又一批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到中國學習的“遣唐使”。那個時候,是懸殊巨大的“中強日弱”。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富國強兵”,其結果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打敗了中國。這是一場老師敗於學生的戰爭,是一場形成“日強中弱”的扭轉性的戰爭。從此以後,中日兩國干戈時息,烽火時燃,一直到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戰敗投降,中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重新形成“中強日弱”的局面。
  從那以後,日本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美國占領軍的管控下於焦土上開始戰後重建,終於在1964年舉辦了標志著“日本復興”的東京奧運會,其GDP也超過當時的西德,躍居世界第二,再次形成“日強中弱”的局面。這就是造成今天中日關係“對立”的深層歷史原因。
  中日對立無法排除“美國因素”
  今天,中日兩國的矛盾集中在海洋權益方面。在南海有所謂的“航路自由”之爭,在東海有能源之爭,在釣魚島有領土之爭,在沖之鳥有“礁島之爭”帶來的領海之爭。可以說,這種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的海洋權益之爭是造成中日關係“對立”的重要現實原因。
  更應該看到,中日關係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兩國關係,它一直處於中日美三角關係的框架之下。戰後,美蘇兩大陣營陷入冷戰,與美國結盟的日本被定位於亞洲反共的“橋頭堡”,他們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視為敵人。
  冷戰後期,美日調整政策,為了對付共同的“戰略敵人”——蘇聯,他們陸續與中國恢復和建立了外交關係。冷戰結束特別是蘇聯瓦解以後,他們徘徊、觀望,一方面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自己的機遇,另一方面又把中國的發展看成是一種“威脅”;一方面希望和中國建立“戰略互惠關係”和“新型的大國關係”,另一方面又要遏制、防範中國,試圖形成“對華包圍圈”。可以說,中日關係中無法排除的“美國因素”是造成今天中日關係“對立”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外部原因。
  陽光總在風雨後
  面對如此矛盾、糾結、對立的中日關係,中日兩國都有相互指責的“憤青”,也都有堅持相互交流、促進相互理解、維護“草根友好”的青年。我們看到,在這樣的非常時刻,日本的日中友好七大團體仍然在持續努力地開展中日友好活動。看到有的日本青年家庭主動邀請中國學生到家做客,自己花錢帶中國學生出去游玩,甚至邀請自己年過70歲的祖母一個字一個字學中文,只是為了能和住家的中國學生聊天。
  我們看到,在北海道居住的一位中國留學生晚上房間忽然停電,不能用空調取暖,冷得睡不著,周邊日本學生熱心幫忙修理直到半夜3點,修好才各回各處。我們看到,在大阪的中國留學生嚴俊奮不顧身躍入水中搶救溺水日本少年,日本首相為此在首相官邸向他頒發“感謝狀”……
  中國青年更應該具有大國青年的風範,“不畏浮雲遮望眼”,既看到日本政壇出現的右傾化的風潮,也要看到日本民間堅持日中友好的樁樁件件美舉;既看到中日關係面臨的重重困境與瓶頸,也要看到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當年推助中日民間交流、通過“以民促官”的方式贏得了中日關係的轉寰。
  在這個基礎上,中國青年一方面應該深入地瞭解日本,不因其“小”而輕視,不因其“狂”而急躁,另一方面要扎扎實實打造自己,為提升我們的綜合實力貢獻力量。一句話,解決中日關係的根本路徑在於中國綜合實力的提高。中日關係正在面臨著風雨。但是,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蔣豐)  (原標題:日華報:中日對立難排除美國因素 中國需增實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26fryl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